2020-07-21

【隨筆】「贏在軟實力」讀書心得

本文作於 2010-08-10

前言

「贏在軟實力」一書之誕生,源於二00八年十一月舉辦之「全球華人企業領袖之高峰會」,當期大會以「提升軟實力,接軌全世界」為主題,期待為臺灣找出一條康莊大道。

本書以「相信改變,轉變世界」,「與世界標準接軌」,「與楷模經營接軌」,「與永續發展接軌」四部曲為主軸,將與會貴賓之精闢見解及幾位對軟實力有獨到見解之專家,集二十位華人企業領袖之智慧匯為一冊,發行於世,期待為臺灣軟實力找出路。

本書雖短短二百頁,卻涵括了各界菁英之精闢見解,使讀者對目前國際情勢、兩岸關係、政府政策與文創事業等,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獲益良多。掩卷之餘,不禁想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政府及各界菁英為提升軟實力盡心盡力時,身為臺灣人民的一分子,能對這個社會,為國家做些什麼?想做的太多,能做的實在有限,目前僅就本書主軸提出個人之淺見。

一、「相信改變,轉變世界」─ 從上而下的建設軟實力

古人有言:「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自政府播遷來臺,從農業、輕工業一躍至今天的科技大國,中間歷經了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政黨輪替,每一次都是世局之大變動,然勤懇的臺灣人依舊轉動不息,創造出一波波的高峰,不斷地為台灣寫下新的里程碑。能夠如此,就是在位者體認到非改變無以在國際間生存,訂下重要政策,帶領人民建設新臺灣。

今日,全球剛經歷一場經濟風暴,尚待平息;兩岸關係日有變化;國際間之競爭,從武力轉向經濟力,從勞力走向智力,從時尚邁向創意。對應諸如種種變化,不可再著重經濟建設,只重科技發展,建設「軟實力」實刻不容緩。

有競爭性的軟實力,絕非一人一朝一夕可成,國家政策十分緊要。 馬總統提出四個軟實力的發展領域:腦的軟實力、心的軟實力、眼的軟實力、身的軟實力。

在腦的軟實力說到研發能力,個人十分贊同。研發能力除了有基本的學養基礎,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之養成,不是制式教育可達,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與腦力激盪;要促使腦力激盪,靠得就是環境。所以從小至大之教育環境茲事體大。

在心的軟實力提到公益團體,的確,臺灣的公益團體是非常受人稱道的,臺灣人的愛心也不時載於報章雜誌中。前不久臺東的賣菜阿嬤陳樹菊女士獲得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百大影響人物,展現的就是心的軟實力,將臺灣的愛心推向全世界。陳女士說「自己不過是個平凡人,做的也是平凡的事」,此段話讓我省思良久,幾乎每個人都會說「等我有能力,我一定……」,然而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呢?陳女士擁有一顆愛與關懷的心,這就是軟實力的價值所在。

馬總統認為眼的軟實力就是視野,把此視野放在兩岸關係,看到一二十年後,來訂定兩岸政策。個人以為此視野應該擴大到全球,甚至看到一百年後,所謂百年大業,仔細規劃與施行,才能長治久安。法國在一百年前就建設了地鐵,眼界何其遼闊,值得我們學習。

在身的軟實力,針對政府部門要求二個要點:政府的效能、政府的廉潔。身為公務人員,廉潔當然是首要,然而效能不是一個人可左右的,執政者的策略,團隊的合作,個人的專業能力,皆牽繫其中。對於方針必須瞭解重點所在,確實施行;同事間要和諧,互補長短;個人則需不斷地進修,充實自我。以上三點做到,方有效能可言。

連戰先生寫了一本書《改變,才有希望》,說的是兩岸關係的改變。兩岸人民血脈相承,實在不該長期對立,和平共存才是王道。臺灣的國際地位,一直很弔詭。早年兩岸的誓不兩立,經暗通款曲,到現在經濟互賴。不可諱言,兩岸關係對臺灣幾十年來之發展影響甚鉅,打破兩岸關係之僵局,行銷臺灣軟實力的門戶才能大開。全球人口,華人佔了四分之一,這是很大的優勢,要運用此優勢,讓台灣站在世界的最前端,就必須放棄過去的敵我不兩立,改變對大陸的政策,不可再墨守成規,夜郎自大。定要讓大陸執政者確實了解台灣人民真正想要的,瞭解和平相處是對整個中華民族最有利的。

本書提到了法治的軟實力,社會秩序之維護端賴法治。在過去講求的是情理法,如今談的是法理情,個人以為當回到過去的情理法。法是因人而生,而人以情為本,此情當然不是濫情、人情,而是情由、隱情,情的背後是人性,人性本善,任何作姦犯科之人,個人皆以為定有緣由,考之以情,動之以情,則改過向善之心自然大增。孔子有言:「夫聽訟者,或從其情,或從其辭,辭不可從,必斷以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再則,古人有言「刑名三千」,今則刑名數萬條,是今人比較壞嗎?非,是太重法治的關係。又,法官良莠不齊,自由心證諸多,光從法條解釋,未能從人民之角度思考。法治的軟實力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法條去限制人民,最高目標是達到法條備而不用,人人以禮義為規範,這才是法治最牢不可破的軟實力。

臺北市長郝龍斌先生說到二十一世紀全球政治經濟最大特色,是從國家與國家之競爭轉成了城市與城市之競爭。的確是如此,從新聞報導:紐約、倫敦、臺北、上海、東京等,不再是英國、美國,城市幾乎成為國家之象徵。臺北貴為首善之都,都必須轉變,以提高競爭力。郝市長以改造教育及便民機制作為提升軟實力的綱要,教育的確是要多元發展,多元學習,因為人人特質不同。便民機制也是應該的,因為有人民才有政府,然而政府畢竟不是民間企業,所謂的「顧客導向」,真的一體適用嗎?政府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高高在上之心態來管理人民,但也不必卑微到奉之若父母,要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但也必須引導他們。

台中市長胡志強先生以文化創意經營臺中市,令人耳目一新,亦大受臺中市民愛戴。胡市長對台中市的文創經營是有目共睹,履創佳績,然而台中市的犯罪率也是全台最高,這點令我百思難解。是否在帶動文化產業時,仍以利益為考量?是否在追求創意指數時,仍希望有高的經濟指數?是否在一場場藝術表演後,要的只是數據?

臺灣只是彈丸之地,硬實力是比不上他人,想要永續生存,必須改變現況,朝軟實力發展。中央詳畫綱要,以教育建立道德規範,地方政府以悲天憫人胸懷善待百姓,結合地方特色,開創新機,人盡其才,地盡其利,上下一心,為臺灣開創美好的未來。

二、「與世界標準接軌」─ 固有文化的省思與再創造

本章節所提到的:藝術的推廣與塑形、行銷觀光、建築創作與整合行銷等,都不時提到文化,也點出文化創意產業是目前全球之趨勢。文化正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寶藏,中國固有的文化是全世界都比不上的,也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文化可分有形跟無形。

故宮收藏品之精湛、豐富,舉世聞名。其文物是數千來的淬煉,結合人文的關懷,化作一件件感動人心的藝術品,代代傳承,固有的軟實力。臺灣各地的宗廟建築,展現地方特有的文化,佛寺、媽祖廟、關公廟等,各有千秋。雲門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是祭祀天神之舞,林懷民先生以雲門當團名,想必是希望結合中國之古典,融合現代,以舞出新穎脫俗之舞蹈。故宮博物院、宗廟建築、雲門舞集、瓷器等等,都是有形的文化,舉目皆是,難以一一道盡。

每當世界各地發生天災,總有打家劫舍之情事發生,獨臺灣沒有,依賴的就是道統,此道統是仁義禮智,是五倫,是親親愛人,這就是儒家精神,無形的文化價值,卻影響深遠,受到各國推崇,所以現在世界各地相繼蓋起孔子學院,學習中國偉大的仁愛學說。此只是無形文化之其一,還有釋佛道合一全世界獨有的宗教思想,慈濟功德會即是此宗教思想產生之大愛心。

較之有形,無形更影響深遠,力量巨大,而此無形之文化是中國固有的,該如何反芻及維護,去蕪存菁,並從中找到新創意,首要是不能以經濟作為優先考量,其次是找出文化特色,第三是用心認識,最後是溶入每個人家中。一個真正有內涵的文化是不需與人競爭的,其所創造出來的也將是唯一的、唯美的。

三、「與楷模經營接軌」─ 掌握柔性權力

在此部曲中,標題為「三地合作」、「電信科技」、「創業投資」與「科技經濟」。

三地指的是臺灣、大陸和香港,最大的共同點都是中國人,同文同種,無有隔閡。在香港回歸大陸後,在兩岸關係日益改善後,在臺灣諸多產業移至大陸生產後的今日,該如何運用大陸這塊龐大的腹地,利用香港作為全球轉運的樞紐,把根基留在臺灣,實需有過人的智慧及令人信服的能力,這些都必須靠軟實力,還有臺灣得靠柔性外交來面對中國大陸當權者的剛硬態度。

「電信科技」、「創業投資」與「科技經濟」之經營策略,都是軟實力的一環。電信科技指的是網路,網路無遠弗屆,網路的力量是相當可怕的,端看人肉搜索之迅速與確實,便可窺知一二。我們可運用網路這個世界,向全球展現台灣特有與眾不同的軟實力。創業投資說的是浸透的力量,就如同水的力量,滴石成穿,以柔克剛,使人信服。科技經濟說的是珠三角的困境,雖只是侷限一偶,但以小可以知大,珠三角可作為大陸發展區域經濟之縮影,也可作為台商投資大陸之鑑誡。前不久富士康自殺事件,引發一連串的人工、環境等等問題,迫使大規模遷廠,似乎與之大同小異。作者提到重視軟實力才能振興新經濟,作者認為政府培養人才,端正社會風氣與企業環境的根本,就是軟實力的建設。的確是如此。作者提到《孟子梁惠王篇》中之一小段,發人深省。特別摘錄出,與讀者共享。

「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面對兩岸情勢之詭譎,國際社會之打壓,臺灣必須發展軟實力,贏得他國尊重,並使其受影響,轉向大陸施壓,巧妙運用戰略位置,剛柔並濟,臺灣才有機會能在國際間繼續生存,才有未來的可能性。

四、「與永續發展接軌」─ 創造無限的未來

在此章節中,提到了高等教育、生命科學與內心靈性。

吳重雨校長認為「高等教育是形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環節」,要「以傳遞人類知識聖火為己任」,「以人性關懷運用所學」, 吾人心有戚戚焉。過去臺灣的高等教育太重視知識,忘了人文教育才是核心所在。教育,是國家最重要的命脈,是人格教育養成的殿堂,是知識傳承的聖地,是開創軟實力的得利環境。宋朝大儒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似乎是每個讀書人都應該立下的目標,如此,知識之傳承能夠綿延不絕,人性關懷才得以付諸社會,社會才能永續發展。 

生命科學中,說到天災是地球的宿命,人類的演化與困境、糧食危機、生態失去平衡等等。在開創軟實力的同時,別忘了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不管是為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過度開發環境,自然界是會反撲的,從這幾年來每次颱風來襲時,總會帶來不小的災害,可略證一二。所以我們要愛護周遭的環境,尊重各種生命,地球才不致千瘡百孔,生物鏈才能完整,人類才有永續的未來。

徐莉玲女士說:「人生的試煉都是在造就生命的,困境與患難也許會一時拆毀你們的機會,可是卻能建立你們的品性,磨練你們的毅力,外在環境的打擊,乃是內心靈性最大的祝福。」個人非常喜歡這段話,所謂的「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國家之軟實力是由每個國民所推積而成的,所謂的「藏富於民」,而個人的品性就是財富,一種實力。

軟實力之價值是硬實力無法比擬的,軟實力之養成比硬實力更需要時間,軟實力之深廣難以測知。軟實力之開創與建設,當以永續發展為理念,邁向人類的更高峰。

結語

十六世紀西方哲人培根有言「知識就是力量」,在二十世紀末得到有力的證實,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憑藉著電腦知識,一躍成為全球首富,蘋果電腦創辦人賈柏斯亦如斯。知識絕對是軟實力的一種,從上述可知強勁的軟實力,即使只有一種,其力量仍是相當強大的。

臺灣擁有相當多軟實力之根基,有待我們去挖掘與加強,而到底有哪些是屬於軟實力,實在非常抽象,就如同書中所言:一種愛心、包容、尊重、認真的態度;一種平等、博愛、守法、具人文關懷的精神;一種開放、創新、積極、好學的動力;一種吸引、勸服他人的能力。

秦始皇以強大的武力消滅六國,一統中國,奢望世世代代子孫都身為皇帝,卻不過二世而滅國。漢高祖同樣以武力取得天下,陸賈時時前說稱詩書,高祖罵之曰:「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賈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陸賈所言就是上述所說的軟實力,劉邦聽從陸賈之言,才讓劉氏子孫擁有天下四百年,至今仍有多人以「漢」人自居,軟硬實力之差別,可見一斑。

中華民國建國已逼進一百年,面對兩岸尚未和平共處的局勢,面對世界的多變,國父孫文先生的大同世界何時可得實現?以過去的硬實力為根基,以人文為核心價值,詩書治國,培養軟實力,開創新契機,期待有天真能世界大同,長治久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