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天賦,使之自由─「讓天賦自由」閱讀心得
前言
花了一段時間,利用閒暇之餘,總算把「讓天賦自由」一書看完。打從第一頁開始,即不時地讚歎與憂心。讚歎的是:書中的眾多主角能夠聆聽心中的自我,堅持己路,順遂「天命」而行,終成為各行各業之佼佼者;有些甚至是開創者,不僅享受生命,更為世人帶來更美好的未來。憂心的是:以臺灣現有的觀念與環境,經濟掛帥,名利為上,扼殺了多少人的天賦。
地球已朝多元化發展,且非常迅速。如果我們仍循著舊模式前進,整齊一致,群體教育,眾口同聲,只一昧的重視智識教育,而忽略每個人獨有的特質,將很快被淘汰,淪為地球上的次等公民。因此如何找回天賦,使之自由,讓人人都具有無限的創意,淋漓盡致的展現自我,使其能在世界的最前端屹立不搖,實是非常迫切與重要。
天賦自由,人人可得。
天命所由,上天賦予,人人各有不同,即「天生我才必有用」也。然如何發掘我才,且面對他,擁抱他,實現他,本書提出了四個關鍵問題:天資、熱情、態度與機會。
一、天命何在?靈魂所趨!
天資如何發掘?性向測驗,才藝訓練,IQ檢測:皆非。作者明確的指出:「正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沿用一般人對智力的定義,才導致這麼多人低估了自己真正的才智,因而無法找到天命。」本書直言現今的諸多教育與訓練及測驗,皆因應工業革命之後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而來,已經被限制在只屬於智識這部分的範疇,遂忽略了每個人所擁有的天賦。真是一針見血。
人類歷史數千年,強調知識與技術只是近二百年,加之電腦的發明,整個世界高速地朝向科技發展,遂使現代人必須不斷地學習新技能,以便能在這世界生存,因而埋沒了上天所給予的天賦。反觀古代,中國最燦爛的思想縱橫年代是在春秋戰國時,九流十家,各領風騷;西方則是在希臘古羅馬時代,哲學、數學、醫學等等,至今仍是各門學科之基礎。究其原因,主張天人合一,聆聽內心之渴望,盡其自我,造就出一頁頁輝煌的人類史。
以書中例子來說:吉莉安的舞蹈動作天然渾成,跳舞時思考不停,創造綿延不絕,終成了享譽國際的編舞家;巴特喜歡用雙手走路,那是他內心深處的情感與直覺,從雙手走路到跳躍、伸展、飛盪,巴特奪了無數的體操金牌。這在在說明了天資來自內心,您很容易感覺到,所以請靜下心聆聽心中的聲音,找出最直接、最感動的自在,那就是天資所在。
二、創意思考,神馳忘我。
本書說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吾人十分贊同。人類大腦之構造何其精密與複雜,僅就視覺系統而言,目前科學家已找到三十二個模組,還有多少?未知。遑論其他語言區、邏輯區、判斷區等。故書中有言:「因為人類才智的靈活多變,才能衍生豐富驚人的創造力。你的創造能量將引領你不斷思考自己的生命與境遇,並踏上通往天命的途徑。」創意雖源自於想像力,但必須付諸行動,才有價值可言。在創作的過程中,多方探索,分辨優劣,創作出屬於自己獨特思維的東西,進而找到天命的歸屬。
又言:「對工作懷抱熱情的人,並不像一般人那樣把工作視為勞務;他們之所以工作,是因為他們喜歡工作,並且在工作中找到天命歸屬。」所以當你對某種事務具有高度熱情時,那就是你的天命所在,如何判斷是熱情?「讀之哉,不如好之哉」、「神馳其中」可謂為熱情之最佳詮釋。
撞球明星勞倫絲說她一上撞球檯就忘了周遭,眼中只有球桌而已;國際賽車手林特與車子、車道合為一體,完全與世界抽離,又完全與世界結合,何等奇妙與喜悅。之於東方,莊子的庖丁宰牛,眼中只有整隻牛而已,神乎其技,早超越技術,與道合一。這就是樂在其中、神馳忘我,天賦所引。
三、樂觀面對,享受孤獨
本書提到在尋找天命的途中,可能遭遇難度不同的種種挑戰。作者把阻礙分成三種:個人的障礙、社會的障礙及文化障礙。
在個人的障礙一節,作者訪問了克羅斯,一位身有殘疾的藝術家。克羅斯面對殘疾,告訴自己:「即便只是一點點頸部的運動,都足以讓我知道,或許我並非完全無力可施,或許我還可以創作。」就是這樣的樂觀態度,克羅斯成了美國的文化界奇才。
在臺灣,有位相當著名的口足畫家,
在社會的障礙一節,作者提到:「傳統的社會對於角色有著定位與期望,因而以無形的力量限制了抱負。」並且提出了一個很有見地的觀點:群體思考的危險。
人類雖然是群居動物,但並非整齊一致,否則無法創造出現今多采之世界。群體思考迫使你必須「正常」,不然你將會被排擠,難以生存。我們必須跳出這框架,走出自我,就如同本書所說:「既然追求天命的重點在於發現自我,你若被困在一個必須從眾的環境中,便無法發現自我,因為你無法在群體裡成為獨立個體。」
在文化的障礙一節,載明了「整體文化環境也有隱性的限制因素」,「在每個社群裡,都有些態度與行為被認為合理或不合理、被贊許或被責難」。的確如此。在過去的臺灣,男人刺青,女人抽菸,是敗壞風俗,大不赦之罪狀。即使到現在,這二者仍不被某些人物接受,認為這是不學好,流氓、煙花女子之流。這是相當可怕的潛移默化作用,像一張張無形的網,時時綑綁著,鮮少有人能掙脫得了文化的束縛。然長久以來的認知代表正確嗎?哥白尼的地動說,在五百年前是何等的妖言惑眾,今天科學界尊崇他的先知灼見。所以今日被我們認為異端之事物,難保將來不會被認知為真理。
文化障礙可說是相當大的阻力,因為群眾的力量是相當可怕的。而且實驗室也證明文化確實影響人類的腦部結構,你要如何對抗這如同上帝般的力量,真正的尋找到天命,只有面對他,處理他。
上述三點,只是障礙的大範疇,還有更多想像不到的障礙,等著我們去面對與排除。作者說到,要達到天命狀態,問題在於「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代價諸多是必然的,尤其屏棄從眾的這條路,獨步在深寂的幽林,這是條漫漫幽長的寂寞路途,所以一定要學會享受孤獨。
四、選擇良師,機會無限
本書特別另列章節闡述「找尋屬於自己的族群」跟「辨認生命中的良師」,這兩項確實左右天命的發展與否。
「結識其他跟你懷抱相同熱情的人,可以讓你知道自己一點也不孤獨,或許有很多人不懂你的熱情,但志同道合的人卻能完全了解。你可能不喜歡他們本身的個性,甚至不喜歡他們的作品,這都非常合理,但也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們共有的熱情或得彼此的認同。置身你的族群裡,你們不僅能盡情討論專業話題,相互激盪創意,切磋專業技巧,還能不忌諱的發表你對某些東西的喜惡。」吾人十分讚賞此段話,相同磁場自然凝聚一起,惺惺相惜,彼此切磋與學習,從中感到喜悅與自在,並且不斷地進步。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此之謂也。
「為了尋找此生的天命,你必定會遭遇重重的障礙與限制。若沒有熟知路途的嚮導,看出你的熱情、認同你的興趣、剷平你面前的道路,並且敦促你發揮能力的極限,那麼你的路途顯然會困難許多。」的確如此,因為世界不是因你而存在。更何況現今世界是由億萬萬網絡所組成,每一條網都可能是一種障礙。該如何斬荊劈棘,光靠熱情與態度,顯然是不夠的,你得有良師指引、鼓勵及輔助你。
同類可以讓我們大方擁抱熱情,刺激潛能。良師可以適時的安慰與鼓舞,指引一條明確的道路。透過這二者,不斷成長,多元發展,充實生命,自然有眾多機會等待我們去把握。
他山之石,攻錯可乎?
本書為外國人所著,所舉的例子當然都是西方人,然西方社會之型態及人格之養成與東方文化殊異。當眾多名人推崇此書,希望能作為臺灣社會之借鏡及教育者之圭臬時,吾人不禁懷疑成效能有幾何?
雖說天賦人人皆有,不分膚色,然不同之文化與族群,天賦之發展當然各有殊異。本書可作為我們追求自由天賦之啟蒙,不可全然奉為聖經。
一、過往之經驗
清末民初時,西方之船堅砲利徹底摧毀了中華民族高高在上之心態。當時有志之士特別引薦了「德先生」與「賽先生」,認為中國要強大,非需要這二位先生不可。經過了一百年,「德先生」為我們帶來了國會亂象跟社會脫序;「賽先生」則使臺灣有一段時間被稱之為「海盜王國」,不懂尊重他人之創作。
近者,以教育改革一例,聘請多位歸國學者,根據他們之建議,參酌不少國外的教育體制。十幾年過了,報上多的是教育界的負面新聞;老師難為,學生痛苦;升學壓力依舊,甚且過之。
上述二例,說明了全盤西化並非良策,我們只學到了表面的技術,而忘卻西方文化的優點─高尚的公德心。當以中學為體,即中國的儒家精神;西學為用,即西方的科學精神。以人文為核心,以多元為體現。
二、教育層面
本書對於教育著墨頗多,實是教育的良窳之於天命的發展,攸關重大。作者強調教育不是追求一致性,而是適應個體需求,發現每個孩子的天賦。進而刺激學習欲望,找出自己真正的熱情。吾人相當認同作者,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找到熱情,進而實現天命呢?
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責任,家庭、社會等等,處處皆是。就家庭教育來說,現在幾乎都是雙薪家庭,孩子放學後直接去安親班,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父母如何能夠靜靜聽孩子說話,或者觀察所為,進而從中幫孩子找到天賦所歸呢?要解決此問題,必須先改善家庭經濟,父母中才能有一人擔任良師角色,以輔導孩子找到生命的熱情。而改善家庭經濟,不外乎提高所得,這不僅靠自己努力,政府亦必須擔負責任。
就學校教育而言,書中指明現今的教育體制,是因工業革命而產生。臺灣亦如是。然而工業革命早已遠去,現在強調
就社會教育而論,責任更是重大。尤其是今日,不單實體社會,網路更是無遠弗屆,影響鉅深。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皆聲光色影,迷惑人心。要改造社會,還是得從教育著手。個人以為中國長久以來之道統較之西方智識來得更適合東方人族群,其影響深遠,從婚喪喜慶之禮節,便可窺知一二。以人為本,以仁出發,以義為方,以藝為生。如此,懂得尊重他人差異,社會自然安詳平和,天命發展方有順遂可言。
三、價值觀
在過去,人存在之目的是為了實現使命,不管各行各業都有其使命感。使命感雖不全然代表天賦,然卻是找到天命的最佳途徑。
前不久才發生台大校長為台大畢業的女學生選擇進入演藝圈,感到不解與可惜。當下也有父母表示,進入演藝圈一樣可以揚名國際。當然人各有志,無可厚非。如果號稱是臺灣最優秀的學府出來之學子,是為了金錢多寡而選擇工作,難怪有志之士為之感到憂心不已。為何有此現象?實與臺灣高等教育過度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了人文教育有關,實與過去數十年來過度發展經濟有關,實與社會處處充滿拜金主義有關。管他人文不人文,管他天命不天命,只要能賺大錢就是成功,這實在是十分悲哀。
盲從社會的價值觀是很難實現天命的,當然以金錢為上的價值觀絕非個人力量所能扭轉,但我們不該被其役使,而讓天賦浪費掉。父母希望孩子以賺錢為優先,實是現實問題,應在現實與理想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而不是以謀求生計為首要。本書提到在工作之外找到天命,這是相當棒的點子。
四、整體環境
幾十年來,臺灣過度發展經濟,大多政策,不論硬體或軟體,皆朝著高科技發展,忽略了人文與藝術。最近幾年雖慢慢重視,然地小人稠,眾多之建設還是著重在經濟上,對於多元發展實在是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
又,臺灣很多技藝還是存在著是遊樂放縱,而非熱情,譬如撞球。以書中之勞倫絲而言,如果發生在臺灣,即使父母贊成,進了撞球間,難保不會有三教九流來打擾。環境堪憂,安全有虞,又怎顧得了熱情與否,天命途徑安在?
又,本書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我能隨心所欲,如果我不必擔心生計或他人對我的看法,我最想做什麼?」作者之本意是希望用這樣的純真態度去看待自己還有孩子以及同僚與社群的未來。吾人看到的卻是:這是遏阻天賦發展的最根本。孔子有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即是說明人必需先填飽肚子,才有餘力追求使命。臺灣的經濟已經江河日下,毋怪乎每個人都想賺錢,沒錢沒飯吃,沒錢讓人瞧不起;毋怪乎父母只要孩子努力讀書考證照,有學歷證照才能跟別人競爭。
綜合以上所述,找到天命,並且實現他,絕非個人力量所能達成。政府的政策影響重大,尤其是整體發展與學校教育。在整體發展上,必需找回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是身心靈全面發展,不可侷限在物質上,即所謂的經濟掛帥。在學校教育部分,我們要尊重彼此的差異,順應每個人的天命,朝向多元化。這方面的規劃,當然非一朝一夕可成,教育乃百年之大事,經國之大業。教育實實是國家之命脈,當網羅具有宏觀之視野與悲天憫人之胸懷的各行先知賢達,為之謀略慎思規劃。
享受天賦,擁抱世界
在今e化的時代,社會呈現多元且多樣化,各種新奇之事物,如雨後春筍,不時冒出,未來的世界是何種型態,很難預測。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使之自由飛翔,真正的活出自我,人類才有無限的生機。
吾人認為要讓天賦自由,需要經過四個途徑:發現自我、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
人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自我,卻因環境之制約,遂與其越離越遠,我們該如何發現自我,並找回他。首先應內省自身,深思何事讓你最快樂?何事讓你最投入?何事讓你神馳忘我?放鬆心情,想想小時候的志願,想想你常被讚賞的事,甚至是你被投以異樣眼光的事物。請聆聽心底的呼喚,請探索內心的渴望,你會發現,自我一直存在靈魂深處。
本書說道:「天命的箴言之一,就是你必須重新認識自己,並且以全人的眼光看待自己。」何謂全人的眼光?客觀地、內省地,回顧以往,追思未來,去了解自我,了解因何而生?了解上天賦予之天資究有何用?了解你與他人不同之處,了解己之所長、己之所短。己之所長,非他人所讚許之,而是最得心應手,最樂在其中;己之所短,亦非他人所詰之,乃是難以駕馭,被其驅使,心中無樂。
常聽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真是好話一句。內心的恐懼,使我們逃避挑戰;一時的打擊,讓我們意志消沉;現實的諸多障礙,讓我們停滯不前,甚至後退;世俗的誘惑,使我們放棄夢想。恐懼,人皆有之,毋須害怕,接受他,與之同行。打擊,承受他,這是鍛鍊自己的大好時機,將會使心性更為強壯。障礙,突破他,增強勇氣與毅力,迎接更大的挑戰。誘惑,拒絕他,只會使我們與夢想越離越遠。超越自我,能夠使生命逆流而上,打破堅如鐵石之阻力,跨越極限,邁向身心靈面面俱全的狀態。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位於金字塔的最頂端,是包含真善美的至人境界。馬斯洛以為自我實現是人性的本質,個體成長的歷程。吾人認同此理論,社會雖是群體,個人卻是獨一無二。即人人的天賦各有巧妙,才交織出偉大的人類樂章。惟有通過自我實現,天賦才得以有價值,生命才完整。以全人姿態的自我,無論何時何地,充滿熱情,發揮潛能,天地縱我遨遊,日月任我飛翔,天賦將永遠自由。
前言
花了一段時間,利用閒暇之餘,總算把「讓天賦自由」一書看完。打從第一頁開始,即不時地讚歎與憂心。讚歎的是:書中的眾多主角能夠聆聽心中的自我,堅持己路,順遂「天命」而行,終成為各行各業之佼佼者;有些甚至是開創者,不僅享受生命,更為世人帶來更美好的未來。憂心的是:以臺灣現有的觀念與環境,經濟掛帥,名利為上,扼殺了多少人的天賦。
地球已朝多元化發展,且非常迅速。如果我們仍循著舊模式前進,整齊一致,群體教育,眾口同聲,只一昧的重視智識教育,而忽略每個人獨有的特質,將很快被淘汰,淪為地球上的次等公民。因此如何找回天賦,使之自由,讓人人都具有無限的創意,淋漓盡致的展現自我,使其能在世界的最前端屹立不搖,實是非常迫切與重要。
天賦自由,人人可得。
天命所由,上天賦予,人人各有不同,即「天生我才必有用」也。然如何發掘我才,且面對他,擁抱他,實現他,本書提出了四個關鍵問題:天資、熱情、態度與機會。
一、天命何在?靈魂所趨!
天資如何發掘?性向測驗,才藝訓練,IQ檢測:皆非。作者明確的指出:「正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沿用一般人對智力的定義,才導致這麼多人低估了自己真正的才智,因而無法找到天命。」本書直言現今的諸多教育與訓練及測驗,皆因應工業革命之後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而來,已經被限制在只屬於智識這部分的範疇,遂忽略了每個人所擁有的天賦。真是一針見血。
人類歷史數千年,強調知識與技術只是近二百年,加之電腦的發明,整個世界高速地朝向科技發展,遂使現代人必須不斷地學習新技能,以便能在這世界生存,因而埋沒了上天所給予的天賦。反觀古代,中國最燦爛的思想縱橫年代是在春秋戰國時,九流十家,各領風騷;西方則是在希臘古羅馬時代,哲學、數學、醫學等等,至今仍是各門學科之基礎。究其原因,主張天人合一,聆聽內心之渴望,盡其自我,造就出一頁頁輝煌的人類史。
以書中例子來說:吉莉安的舞蹈動作天然渾成,跳舞時思考不停,創造綿延不絕,終成了享譽國際的編舞家;巴特喜歡用雙手走路,那是他內心深處的情感與直覺,從雙手走路到跳躍、伸展、飛盪,巴特奪了無數的體操金牌。這在在說明了天資來自內心,您很容易感覺到,所以請靜下心聆聽心中的聲音,找出最直接、最感動的自在,那就是天資所在。
二、創意思考,神馳忘我。
本書說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吾人十分贊同。人類大腦之構造何其精密與複雜,僅就視覺系統而言,目前科學家已找到三十二個模組,還有多少?未知。遑論其他語言區、邏輯區、判斷區等。故書中有言:「因為人類才智的靈活多變,才能衍生豐富驚人的創造力。你的創造能量將引領你不斷思考自己的生命與境遇,並踏上通往天命的途徑。」創意雖源自於想像力,但必須付諸行動,才有價值可言。在創作的過程中,多方探索,分辨優劣,創作出屬於自己獨特思維的東西,進而找到天命的歸屬。
又言:「對工作懷抱熱情的人,並不像一般人那樣把工作視為勞務;他們之所以工作,是因為他們喜歡工作,並且在工作中找到天命歸屬。」所以當你對某種事務具有高度熱情時,那就是你的天命所在,如何判斷是熱情?「讀之哉,不如好之哉」、「神馳其中」可謂為熱情之最佳詮釋。
撞球明星勞倫絲說她一上撞球檯就忘了周遭,眼中只有球桌而已;國際賽車手林特與車子、車道合為一體,完全與世界抽離,又完全與世界結合,何等奇妙與喜悅。之於東方,莊子的庖丁宰牛,眼中只有整隻牛而已,神乎其技,早超越技術,與道合一。這就是樂在其中、神馳忘我,天賦所引。
三、樂觀面對,享受孤獨
本書提到在尋找天命的途中,可能遭遇難度不同的種種挑戰。作者把阻礙分成三種:個人的障礙、社會的障礙及文化障礙。
在個人的障礙一節,作者訪問了克羅斯,一位身有殘疾的藝術家。克羅斯面對殘疾,告訴自己:「即便只是一點點頸部的運動,都足以讓我知道,或許我並非完全無力可施,或許我還可以創作。」就是這樣的樂觀態度,克羅斯成了美國的文化界奇才。
在臺灣,有位相當著名的口足畫家,
在社會的障礙一節,作者提到:「傳統的社會對於角色有著定位與期望,因而以無形的力量限制了抱負。」並且提出了一個很有見地的觀點:群體思考的危險。
人類雖然是群居動物,但並非整齊一致,否則無法創造出現今多采之世界。群體思考迫使你必須「正常」,不然你將會被排擠,難以生存。我們必須跳出這框架,走出自我,就如同本書所說:「既然追求天命的重點在於發現自我,你若被困在一個必須從眾的環境中,便無法發現自我,因為你無法在群體裡成為獨立個體。」
在文化的障礙一節,載明了「整體文化環境也有隱性的限制因素」,「在每個社群裡,都有些態度與行為被認為合理或不合理、被贊許或被責難」。的確如此。在過去的臺灣,男人刺青,女人抽菸,是敗壞風俗,大不赦之罪狀。即使到現在,這二者仍不被某些人物接受,認為這是不學好,流氓、煙花女子之流。這是相當可怕的潛移默化作用,像一張張無形的網,時時綑綁著,鮮少有人能掙脫得了文化的束縛。然長久以來的認知代表正確嗎?哥白尼的地動說,在五百年前是何等的妖言惑眾,今天科學界尊崇他的先知灼見。所以今日被我們認為異端之事物,難保將來不會被認知為真理。
文化障礙可說是相當大的阻力,因為群眾的力量是相當可怕的。而且實驗室也證明文化確實影響人類的腦部結構,你要如何對抗這如同上帝般的力量,真正的尋找到天命,只有面對他,處理他。
上述三點,只是障礙的大範疇,還有更多想像不到的障礙,等著我們去面對與排除。作者說到,要達到天命狀態,問題在於「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代價諸多是必然的,尤其屏棄從眾的這條路,獨步在深寂的幽林,這是條漫漫幽長的寂寞路途,所以一定要學會享受孤獨。
四、選擇良師,機會無限
本書特別另列章節闡述「找尋屬於自己的族群」跟「辨認生命中的良師」,這兩項確實左右天命的發展與否。
「結識其他跟你懷抱相同熱情的人,可以讓你知道自己一點也不孤獨,或許有很多人不懂你的熱情,但志同道合的人卻能完全了解。你可能不喜歡他們本身的個性,甚至不喜歡他們的作品,這都非常合理,但也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們共有的熱情或得彼此的認同。置身你的族群裡,你們不僅能盡情討論專業話題,相互激盪創意,切磋專業技巧,還能不忌諱的發表你對某些東西的喜惡。」吾人十分讚賞此段話,相同磁場自然凝聚一起,惺惺相惜,彼此切磋與學習,從中感到喜悅與自在,並且不斷地進步。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此之謂也。
「為了尋找此生的天命,你必定會遭遇重重的障礙與限制。若沒有熟知路途的嚮導,看出你的熱情、認同你的興趣、剷平你面前的道路,並且敦促你發揮能力的極限,那麼你的路途顯然會困難許多。」的確如此,因為世界不是因你而存在。更何況現今世界是由億萬萬網絡所組成,每一條網都可能是一種障礙。該如何斬荊劈棘,光靠熱情與態度,顯然是不夠的,你得有良師指引、鼓勵及輔助你。
同類可以讓我們大方擁抱熱情,刺激潛能。良師可以適時的安慰與鼓舞,指引一條明確的道路。透過這二者,不斷成長,多元發展,充實生命,自然有眾多機會等待我們去把握。
他山之石,攻錯可乎?
本書為外國人所著,所舉的例子當然都是西方人,然西方社會之型態及人格之養成與東方文化殊異。當眾多名人推崇此書,希望能作為臺灣社會之借鏡及教育者之圭臬時,吾人不禁懷疑成效能有幾何?
雖說天賦人人皆有,不分膚色,然不同之文化與族群,天賦之發展當然各有殊異。本書可作為我們追求自由天賦之啟蒙,不可全然奉為聖經。
一、過往之經驗
清末民初時,西方之船堅砲利徹底摧毀了中華民族高高在上之心態。當時有志之士特別引薦了「德先生」與「賽先生」,認為中國要強大,非需要這二位先生不可。經過了一百年,「德先生」為我們帶來了國會亂象跟社會脫序;「賽先生」則使臺灣有一段時間被稱之為「海盜王國」,不懂尊重他人之創作。
近者,以教育改革一例,聘請多位歸國學者,根據他們之建議,參酌不少國外的教育體制。十幾年過了,報上多的是教育界的負面新聞;老師難為,學生痛苦;升學壓力依舊,甚且過之。
上述二例,說明了全盤西化並非良策,我們只學到了表面的技術,而忘卻西方文化的優點─高尚的公德心。當以中學為體,即中國的儒家精神;西學為用,即西方的科學精神。以人文為核心,以多元為體現。
二、教育層面
本書對於教育著墨頗多,實是教育的良窳之於天命的發展,攸關重大。作者強調教育不是追求一致性,而是適應個體需求,發現每個孩子的天賦。進而刺激學習欲望,找出自己真正的熱情。吾人相當認同作者,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找到熱情,進而實現天命呢?
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責任,家庭、社會等等,處處皆是。就家庭教育來說,現在幾乎都是雙薪家庭,孩子放學後直接去安親班,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父母如何能夠靜靜聽孩子說話,或者觀察所為,進而從中幫孩子找到天賦所歸呢?要解決此問題,必須先改善家庭經濟,父母中才能有一人擔任良師角色,以輔導孩子找到生命的熱情。而改善家庭經濟,不外乎提高所得,這不僅靠自己努力,政府亦必須擔負責任。
就學校教育而言,書中指明現今的教育體制,是因工業革命而產生。臺灣亦如是。然而工業革命早已遠去,現在強調
就社會教育而論,責任更是重大。尤其是今日,不單實體社會,網路更是無遠弗屆,影響鉅深。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皆聲光色影,迷惑人心。要改造社會,還是得從教育著手。個人以為中國長久以來之道統較之西方智識來得更適合東方人族群,其影響深遠,從婚喪喜慶之禮節,便可窺知一二。以人為本,以仁出發,以義為方,以藝為生。如此,懂得尊重他人差異,社會自然安詳平和,天命發展方有順遂可言。
三、價值觀
在過去,人存在之目的是為了實現使命,不管各行各業都有其使命感。使命感雖不全然代表天賦,然卻是找到天命的最佳途徑。
前不久才發生台大校長為台大畢業的女學生選擇進入演藝圈,感到不解與可惜。當下也有父母表示,進入演藝圈一樣可以揚名國際。當然人各有志,無可厚非。如果號稱是臺灣最優秀的學府出來之學子,是為了金錢多寡而選擇工作,難怪有志之士為之感到憂心不已。為何有此現象?實與臺灣高等教育過度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了人文教育有關,實與過去數十年來過度發展經濟有關,實與社會處處充滿拜金主義有關。管他人文不人文,管他天命不天命,只要能賺大錢就是成功,這實在是十分悲哀。
盲從社會的價值觀是很難實現天命的,當然以金錢為上的價值觀絕非個人力量所能扭轉,但我們不該被其役使,而讓天賦浪費掉。父母希望孩子以賺錢為優先,實是現實問題,應在現實與理想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而不是以謀求生計為首要。本書提到在工作之外找到天命,這是相當棒的點子。
四、整體環境
幾十年來,臺灣過度發展經濟,大多政策,不論硬體或軟體,皆朝著高科技發展,忽略了人文與藝術。最近幾年雖慢慢重視,然地小人稠,眾多之建設還是著重在經濟上,對於多元發展實在是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
又,臺灣很多技藝還是存在著是遊樂放縱,而非熱情,譬如撞球。以書中之勞倫絲而言,如果發生在臺灣,即使父母贊成,進了撞球間,難保不會有三教九流來打擾。環境堪憂,安全有虞,又怎顧得了熱情與否,天命途徑安在?
又,本書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我能隨心所欲,如果我不必擔心生計或他人對我的看法,我最想做什麼?」作者之本意是希望用這樣的純真態度去看待自己還有孩子以及同僚與社群的未來。吾人看到的卻是:這是遏阻天賦發展的最根本。孔子有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即是說明人必需先填飽肚子,才有餘力追求使命。臺灣的經濟已經江河日下,毋怪乎每個人都想賺錢,沒錢沒飯吃,沒錢讓人瞧不起;毋怪乎父母只要孩子努力讀書考證照,有學歷證照才能跟別人競爭。
綜合以上所述,找到天命,並且實現他,絕非個人力量所能達成。政府的政策影響重大,尤其是整體發展與學校教育。在整體發展上,必需找回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是身心靈全面發展,不可侷限在物質上,即所謂的經濟掛帥。在學校教育部分,我們要尊重彼此的差異,順應每個人的天命,朝向多元化。這方面的規劃,當然非一朝一夕可成,教育乃百年之大事,經國之大業。教育實實是國家之命脈,當網羅具有宏觀之視野與悲天憫人之胸懷的各行先知賢達,為之謀略慎思規劃。
享受天賦,擁抱世界
在今e化的時代,社會呈現多元且多樣化,各種新奇之事物,如雨後春筍,不時冒出,未來的世界是何種型態,很難預測。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使之自由飛翔,真正的活出自我,人類才有無限的生機。
吾人認為要讓天賦自由,需要經過四個途徑:發現自我、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
人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自我,卻因環境之制約,遂與其越離越遠,我們該如何發現自我,並找回他。首先應內省自身,深思何事讓你最快樂?何事讓你最投入?何事讓你神馳忘我?放鬆心情,想想小時候的志願,想想你常被讚賞的事,甚至是你被投以異樣眼光的事物。請聆聽心底的呼喚,請探索內心的渴望,你會發現,自我一直存在靈魂深處。
本書說道:「天命的箴言之一,就是你必須重新認識自己,並且以全人的眼光看待自己。」何謂全人的眼光?客觀地、內省地,回顧以往,追思未來,去了解自我,了解因何而生?了解上天賦予之天資究有何用?了解你與他人不同之處,了解己之所長、己之所短。己之所長,非他人所讚許之,而是最得心應手,最樂在其中;己之所短,亦非他人所詰之,乃是難以駕馭,被其驅使,心中無樂。
常聽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真是好話一句。內心的恐懼,使我們逃避挑戰;一時的打擊,讓我們意志消沉;現實的諸多障礙,讓我們停滯不前,甚至後退;世俗的誘惑,使我們放棄夢想。恐懼,人皆有之,毋須害怕,接受他,與之同行。打擊,承受他,這是鍛鍊自己的大好時機,將會使心性更為強壯。障礙,突破他,增強勇氣與毅力,迎接更大的挑戰。誘惑,拒絕他,只會使我們與夢想越離越遠。超越自我,能夠使生命逆流而上,打破堅如鐵石之阻力,跨越極限,邁向身心靈面面俱全的狀態。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位於金字塔的最頂端,是包含真善美的至人境界。馬斯洛以為自我實現是人性的本質,個體成長的歷程。吾人認同此理論,社會雖是群體,個人卻是獨一無二。即人人的天賦各有巧妙,才交織出偉大的人類樂章。惟有通過自我實現,天賦才得以有價值,生命才完整。以全人姿態的自我,無論何時何地,充滿熱情,發揮潛能,天地縱我遨遊,日月任我飛翔,天賦將永遠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