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於2015-06-22
引言:論文?論啥文?為何論這個文?文憑?升等?名利?創新?為民謀福利?
全世界一年之中到底產生多少篇論文?各式各樣的大小期刊,垂手可拾的學術研討會,更有那數以萬計的碩博士畢業生。單就臺灣而言,據教育部統計,100 ~ 102學年度,每年碩博士畢業生均超過六萬人[1]。單此,至少六萬篇論文,推估每年全世界少說也不下千萬篇論文,甚至上億。在這以千萬計的論文中,到底有多少比例真正有用呢?
首先,以這六萬人來說,寫論文的目的為何,為了那一張小小的文憑罷了。當然,大多數學生都戰戰兢兢的求真求知,夜以繼日地不斷實驗,以期能夠完成學位論文。然而在這象牙塔裏的各樣假設學說,各種實驗數據,真能派上用場的又有幾何?
其次,以國內的教授升等制度而言,大部分的大專院校有所謂的「六年條款」,為了升等,無所不用其極。如去年震驚國內外學術界的「陳震遠」醜聞事件,只承接了幾個國科會計畫,竟能在Journal of Vibration Control(JVC,震動與控制期刊)發表六十篇論文,該期刊調查了同儕審查與引用圈(peer review and citation ring),發現陳震遠虛擬了許多電郵帳號,這顯然是欺騙行為[2]。記得新聞上說,科技部次長說陳震遠兄弟是老實人。個人相信陳氏兄弟一開始絕對是老實人,但是誰把他們推向今天這一地步?學術界若失去了真正的核心價值,真正的學者風範,吾人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類似陳震遠的事件還是會發生。
在這名利掛帥的年代,學術界還剩多少純真。蔣偉寧教授因陳震遠事件而下台,雖然其不涉及同儕審查欺騙行為,但因掛名而牽連之。為何掛名,當然圖的是名聲,能說蔣部長冤嘛?陳震遠之嘆為觀止後,交大的黃國華教授更令人瞠目結舌,其發表「用DNA聚合酶為基因定序」論文,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奈米」,因而獲得科技部三千萬的補助。該研究結果太過完美,被喻為「諾貝爾等級的神研究」而遭到質疑。根據交大調查,團隊稱該研究是在台南關廟某處,由神秘人士提供兩個類似貨櫃屋的實驗室進行;如今實驗室已拆遷、消失無蹤[3]。如此匪夷所思的言論,竟然出自知名大學教授之口。之後,黃教授被停權十年,只被追討十多萬元,科技部還宣稱重懲。相較於日本科學家笹井芳樹之自殺身亡,臺灣學術界的良知,不知流落到何處了?
吾人以為真正的學術論文是除了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外,還需廣泛閱讀,審慎嚴密思考,「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而後提出能對世界有益的技術或學說。即古人所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也。最終篤行之目的為何?毋需何等崇高的理想,不必多麼偉大的貢獻,即使只有那麼一絲絲能夠照亮,那就夠了。
最後,吾人想說的是,再高深的學問,再精湛的技術,都比不上一顆良善的心。中研院朱敬一院士在其臉書說「沒有基本的倫理觀念,不夠格稱做會計師」[4]。同樣的道理,沒有基本的道德良知,是不配稱作學者的。
引言:論文?論啥文?為何論這個文?文憑?升等?名利?創新?為民謀福利?
全世界一年之中到底產生多少篇論文?各式各樣的大小期刊,垂手可拾的學術研討會,更有那數以萬計的碩博士畢業生。單就臺灣而言,據教育部統計,100 ~ 102學年度,每年碩博士畢業生均超過六萬人[1]。單此,至少六萬篇論文,推估每年全世界少說也不下千萬篇論文,甚至上億。在這以千萬計的論文中,到底有多少比例真正有用呢?
首先,以這六萬人來說,寫論文的目的為何,為了那一張小小的文憑罷了。當然,大多數學生都戰戰兢兢的求真求知,夜以繼日地不斷實驗,以期能夠完成學位論文。然而在這象牙塔裏的各樣假設學說,各種實驗數據,真能派上用場的又有幾何?
其次,以國內的教授升等制度而言,大部分的大專院校有所謂的「六年條款」,為了升等,無所不用其極。如去年震驚國內外學術界的「陳震遠」醜聞事件,只承接了幾個國科會計畫,竟能在Journal of Vibration Control(JVC,震動與控制期刊)發表六十篇論文,該期刊調查了同儕審查與引用圈(peer review and citation ring),發現陳震遠虛擬了許多電郵帳號,這顯然是欺騙行為[2]。記得新聞上說,科技部次長說陳震遠兄弟是老實人。個人相信陳氏兄弟一開始絕對是老實人,但是誰把他們推向今天這一地步?學術界若失去了真正的核心價值,真正的學者風範,吾人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類似陳震遠的事件還是會發生。
在這名利掛帥的年代,學術界還剩多少純真。蔣偉寧教授因陳震遠事件而下台,雖然其不涉及同儕審查欺騙行為,但因掛名而牽連之。為何掛名,當然圖的是名聲,能說蔣部長冤嘛?陳震遠之嘆為觀止後,交大的黃國華教授更令人瞠目結舌,其發表「用DNA聚合酶為基因定序」論文,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奈米」,因而獲得科技部三千萬的補助。該研究結果太過完美,被喻為「諾貝爾等級的神研究」而遭到質疑。根據交大調查,團隊稱該研究是在台南關廟某處,由神秘人士提供兩個類似貨櫃屋的實驗室進行;如今實驗室已拆遷、消失無蹤[3]。如此匪夷所思的言論,竟然出自知名大學教授之口。之後,黃教授被停權十年,只被追討十多萬元,科技部還宣稱重懲。相較於日本科學家笹井芳樹之自殺身亡,臺灣學術界的良知,不知流落到何處了?
吾人以為真正的學術論文是除了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外,還需廣泛閱讀,審慎嚴密思考,「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而後提出能對世界有益的技術或學說。即古人所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也。最終篤行之目的為何?毋需何等崇高的理想,不必多麼偉大的貢獻,即使只有那麼一絲絲能夠照亮,那就夠了。
最後,吾人想說的是,再高深的學問,再精湛的技術,都比不上一顆良善的心。中研院朱敬一院士在其臉書說「沒有基本的倫理觀念,不夠格稱做會計師」[4]。同樣的道理,沒有基本的道德良知,是不配稱作學者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